百年江汉关 见证抗洪壮歌
2024年,警戒水位下,洪水安然过境武汉,市民在江滩闲庭信步 姚忠辉 摄
1954年大洪水,江汉关前军民携手抗洪
□陈松平
湖北武汉市江汉关钟楼,静静地伫立在长江与汉水交汇处。从1924年落成起,钟楼每天回荡着威斯敏斯特序曲的旋律,历数着岁月更迭中的沧桑巨变。
在百年的时间里,江汉关见证了汉口的开埠与武汉的繁荣,也在水涨水落之间见证了长江防汛之变。
一
1931年7月,风雨飘摇,洪水泛滥。
国民政府湖北省主席何成浚一边搓着麻将、听着窗外如瀑的雨声,一边想着晚上是吃虾仁还是烧鹅。没过几天,江水从江汉关一带溢出,冲进闹市。繁华的中山路上,浊浪滚滚,漫无边际,高楼、电线杆泡在水里,各种船只在通衢大道上往来奋楫。
8月中旬,武昌、汉阳也被洪水侵袭,至此,武汉三镇变成汪洋泽国,陆地行舟,商业停顿,百业俱废。
民众哭了,何成浚慌了,可是国民政府依然束手无策。浸泡在水中的江汉关,看着大武汉在洪水里瑟瑟发抖长达133天,霍乱、伤寒、痢疾等疫病蔓延,哀嚎遍野。
新中国成立后,雨在下,水在涨,但灾未至。
二
1954年7月,暴雨如注,一直不停。
江汉关背后的一间房子里,一个小孩子用搪瓷脸盆和陶瓷瓦罐接着从屋顶漏下的雨水,眨巴着眼睛茫然地问:“妈妈,天是不是破了?”
空中的雨更大,江里的水更深,江汉关却看到了与20多年前不一样的一幕: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,抗洪抢险队和防汛预备人员,以及负责巡堤的人员,日夜不停地在码头和大堤上驻守。每四人一组,每半个小时巡查一次,一步一步检查土堤。队员们一日三餐都在堤上解决,晚上睡在堤上的帐篷里。
近30万人组成的强大队伍,日夜战斗在抗洪第一线,不断地加高江堤与子堤。在“堤在人在、堤毁人亡”的悲壮口号感召下,齐心协力挡住了肆虐的洪水,而武汉的江堤,始终没有被冲溃。
后来,武汉人民在距江汉关不远处建了一座防汛纪念碑,上书毛泽东主席的题词: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,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。
三
1998年8月,长江挟风裹雨、浊浪翻滚。
登上江汉关举目远眺,看到江对岸的黄鹤楼仿佛漂浮在江水之上,而在不远处的龙王庙闸口,更是险象环生,面临决堤的危险。
关键时刻,黄义成、唐仁清、李建强等16名共产党员签名宣誓,竖起了“誓与大堤共存亡”的木制“生死牌”。正是有无数这样的共产党员冲锋在前,万众一心,众志成城,战洪抢险,才有了洪峰顺利过境的局面。
那一张张彻夜不眠、强打精神的面孔,那一个个疲惫不堪、佝偻弯曲的腰身,和那一双双清澈剔透、坚定踏实的眼神……印记在江汉关下。
后来,有人写了一首《为了谁》,那动人的旋律至今传唱:我不知道你是谁?我却知道你为了谁!
四
2024年7月,暴雨,大暴雨,特大暴雨,大洪水又来了。
江水汹涌,溪河高涨,长江中下游全线超警戒水位。建成近20年来很少直接“接触”江水的汉口江滩观景平台,也有江水浅浅地漫了上来,来江边看水的市民都在交流,“快把黄花矶凉亭淹没了”,“著名的网红打卡点‘江滩一家人’雕塑也被淹没了”……江汉关前再一次水急浪高。
危急关头,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筑起“钢铁长城”,流域内40余座水库群组成“最强军团”,用它们的坚实挡住了洪水汹汹而来的步伐。无人机巡堤、钢闸门封堵……硬核防汛“神器”穿梭一线。
洪水俯首东去,英雄城市安然无恙。武汉市民悠然自得地在江汉关下的江滩上散步休闲、跳舞健身,他们笑称:“只要心态好,哪里都是巴厘岛。”
百年江汉关,坐看长江水。从千军万马守江堤、誓与大堤共存亡,到“不管风吹浪打、胜似闲庭信步”,江汉关见证的武汉抗洪之变,正是长江抗洪壮歌中最铿锵的那个音符。
责任编辑:王瑜 校对:孟京 罗景月